2006年7月27日星期四

读《庄子 胠篋》

读《胠篋》
《胠篋》是庄子外篇中的重要一章。有人考证外篇不是庄子本人所作,而是门人对庄子原作内篇思想的演绎和发挥。不管真相如何,《胠篋》在事实上进一步阐述了庄子的政治思想,这里姑且以为这章是庄子的文章,从而通过对篇章的解读了解庄周的政治观点。

庄子开篇首先以小事为例阐述思想:人们为了防止小偷撬箱子,就把箱子做的很坚固,这就是世俗所谓的聪明。但是大盗一来,直接将箱子背走,唯恐箱子不够结实。这样之前所谓的聪明,就成了给大盗帮忙了。
然后庄子以此立论:世俗所谓的聪明,都是在给大盗帮忙。进一步说,那些所谓的圣人,最后也是在为大盗帮忙。为了证明他的论点,他举出了“田氏代齐”的著名史实:过去的姜氏齐国国土广大人民众多,国家法度效法圣人,但是田成子杀齐君盗取了齐国,所盗取的不仅是国家社稷,连国家的圣治法度也一起盗取了。他凭借齐国之大国力之强国家的圣治法度使小国不敢非议,大国不敢征伐。原来的圣治法度反而成了他保护盗贼之身的凭借。
庄子于是进一步指出:世俗所谓的最聪明最贤德的,最终都是给大盗帮忙。他列举了比干等四位善人虽然品德高但却难免杀身之祸,盗跖虽然残暴却懂得将圣人之道用于盗窃。通过正反两个例子,庄子试图说明好人如比干不懂圣人之道就不能生存,坏人如盗跖不懂圣人之道就不能横行。圣人之道能被好人坏人都利用。而天下的好人少坏人多,所以圣人之道有利于天下就少有害于天下就多。于是庄子得出结论,圣人之道有害于天下,而圣人则是天下祸乱的原因。所谓“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庄子进一步说明了了圣人之道祸乱天下。制造斗斛权衡符玺想让天下人诚信公平,却被大盗连斗斛权衡符玺一起盗走。使用仁义来治理天下人民,却被大盗连仁义一起盗走。庄子解释了为什么说大盗连仁义一起盗走。那些偷小钩的小偷被杀了,窃国的却成了诸侯,国家原有的圣治法度仁义道德也被大盗一起盗走。这都是圣人的过错。
庄子接着分析了圣人之道祸乱天下的原因。圣治法度不能明示天下,”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把世上那些外在的品德长处都除去,人们内藏明敏智慧,天下才不会纷乱。
庄子又通过古今对比来论述他的观点:在上古的十二氏的时候,人们安居乐业天下大治。但是圣人出现就扰乱了人们的生活。这都是因为圣人使天下推崇智巧舍弃淳朴,推崇教化人民舍弃清淡无为。所以庄子最终的出结论,清淡无为才能使天下大治,急功近利,雄辩好强,矫形过正的圣人之道会使天下大乱。

庄子本篇中的圣人之道特指儒家学派推崇的周公管仲这些”治世圣人“所用的治理国家管理人民的仁义道德圣治法度。而圣人特指这些儒家推崇的政治家。所以本篇其实是对儒家政治思想的批判。
有人认为庄子言行偏激,他批判“圣知之法而为大盗守”,要求人们要“绝圣绝智”,他认为“圣人生而大盗起”,“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这样话,在现代人看来是荒诞的,因此道家“绝圣绝智”的思想向来人们难以接受。人们认为道家的“绝圣绝智”,就是否认道德、文化、艺术、和器物制作,让人退回到无知无识的野蛮原始社会。但是实际上,这是人们的误解。庄子说说的“圣智”和现代意义的圣智”概念的内涵不同。庄子的“圣”指的是儒家学派推崇的周公管仲这些”治世圣人“所用的治理国家管理人民的仁义道德圣治法度。“智“指的是无用于天下的奇巧淫技,是人们张扬的所谓长处,是瞽旷善听之耳,是离朱善视之目。所以根本就没有一些人所说的”反对统治者们,揭露他们争权夺利的丑陋面目的。”这样的寓意。
本篇的一段话很有名,“故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剖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彩,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在红楼梦第二十一回中宝玉有续作“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减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矣;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邃其穴,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宝玉写这段话的背景是:袭人反对宝玉与黛玉接近。她一边拉拢宝钗,叹苦说:“姐妺们和气,也有个分寸儿,也没个黑家白日闹的!凭人怎么劝,都是耳边风。”一边对宝玉弄性气撒娇,故意不加理睬,冷淡他。宝玉恼恨之余,饮酒,读《南华经》,有所感触,趁着酒兴,提笔续了这一段文字。





经典名句: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绝圣弃知,大盗乃止
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已。
故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乱。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掷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俪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者,皆外立其德而[火龠乱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也。






《胠篋》原文

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谓知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縢扃鐍之不固也。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
  故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余里。阖四竟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乡曲者,曷尝不法圣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世有齐国,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
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至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故曰: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夫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实。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以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掷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俪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者,皆外立其德而[火龠乱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也。
  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戏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已。今遂至使民延颈举踵,曰“某所有贤者”,赢粮而趣之,则内弃其亲而外去其主之事,足迹接乎诸侯之境,车轨结乎千里之外。则是上好知之过也!
  上诚好知而无道,则天下大乱矣!何以知其然邪?夫弓弩毕弋机变之知多,则鸟乱于上矣;钩饵罔罟罾笱之知多,则鱼乱于水矣;削格罗落罝罘之知多,则兽乱于泽矣;知诈渐毒、颉滑坚白、解垢同异之变多,则俗惑于辩矣。故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乱。故上悖日月之明,下烁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惴耎之虫,肖翘之物,莫不失其性。甚矣,夫好知之乱天下也!自三代以下者是已!舍夫种种之机而悦夫役役之佞;释夫恬淡无为而悦夫啍啍之意,啍啍已乱天下矣!

庄子简介
庄子(约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