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31日星期四

live spaces的bug?

为了省时间,为了能同步我的三个blog,我一般使用邮件更新blog。7月30日邮件发布blog发现live spaces的一个bug。
 
我使用的是outlook express 6 邮件客户端,邮箱使用的是gmail邮箱,通过邮件给我的live spaces发blog,原文(Male love ,Hadrian and Antinous<archipedia)格式不太复杂,只有几个外引图片指向我的google web album中,还有几个外部链接,再有就是OE的格式横线,可以看作一个简单的htm网页。但是发布到live后发现整个live空间被完全扭曲了,live spaces正上方的banner广告条完全被我的新发文章一部份替代,左侧自建列表也被文章一部份填充,blog部分所有文章包括以前的历史文章都被改成居中格式。整个主页格式错乱惨不忍睹。值得注意的是整个空间的主题颜色样式并没有出错。只是blog正文似乎被切割开,分配到标题栏和自定义列表中。
 
我同时给blogger发的相同文章就没有发生问题,而且显示正常,见http://archiless.blogspot.com。说明不是我的blog有特殊格式。
 
我推测是live spaces邮件发布系统的问题,它是live spaces原来的结构错乱。这个bug的唯一可用之处可能就是能够消除live spaces上方的广告条。具体产生bug的条件需要进一步测试,但是这种现象已经是确凿无疑的了。
 
另外微软的live实在很慢,在这里再抱怨几句。

2006年8月30日星期三

Male love ,Hadrian and Antinous-archipedia

aki提到了男人间的感情,虽然他说的不是这个意思,但是那让我想起了male love,于是想起了参观首博大英博物馆展览时看到的两尊雕像,于是把资料整理一下。现在贴出来,一起看看人家西方古代的homosexual culture。
 

罗马皇帝哈德良半身像  
   意大利,罗马,公元前2世纪
  罗马,以前在蒙塔尔托
  希腊大理石
  高60.0厘米(总高),高34.0厘米(从下巴到冠顶)
  汤利藏品
  继他的前任图拉真的大肆扩张之后,哈德良的统治(公元117~138年)被认为巩固了罗马帝国的和平。在不列颠,他修建了哈德良长城,这是用来抵抗北方蛮族的宏伟的防御工事,既具有军事价值,又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哈德良四处巡游,被认为是希腊文化的狂热爱好者。他还是第一个蓄须的罗马皇帝,反映了他的哲学理念和他对希腊人物风貌的热爱。这一行为很快被他遍及罗马帝国的追随者们所效仿,并成为时尚。
  这尊半身像是在罗马发现的,但用的是希腊大理石,表现这位英武的裸体皇帝正把头部有力地扭向左侧。他的优雅头饰和胡须基本上是用凿子雕琢出来的。眼睛有雕刻的虹膜和钻出的瞳孔,这是在当时的雕刻作品中刚刚开始运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意大利,罗马,公元2世纪
  罗马,贾尼库兰山丘
  帕罗斯岛产白色大理石
  高60.0厘米(总高),高34.0厘米(从下巴到冠顶)
  汤利藏品
  这尊精美的大理石半身像表现的是安提诺乌斯―罗马皇帝哈德良的娈童,来自现在土耳其北部地区卑斯尼亚的一个年轻人。他最早引起皇帝的注意是在哈德良到东方巡游时,他的优雅和美丽使他很快成为皇帝的宠儿。在陪皇帝巡游尼罗河时,安提诺乌斯不幸溺水而亡。一个浪漫的传说很快传开,说他是为哈德良皇帝献出了生命。皇帝完全被这个不幸击垮了,宣布安提诺乌斯为神,人们开始祭拜他,特别是在帝国的东部地区。
  宫廷艺术家根据古典希腊神像和人像结合的风格,创作出一个高度理想化了的安提诺乌斯的正式肖像。这个半身像的头部略微向左前倾,脸颊光滑而美丽,嘴唇饱满。头上长着浓密的缕缕长发,栩栩如生。他佩戴的常春藤花冠,是酒神的象征。这个头像实际上是属于一个将安提诺乌斯塑造成神的雕像,直到18世纪才被改成半身像。
 

 
在罗马帝国的众多皇帝中,哈德良算是最有文化修养的一位了。在他统治期间,罗马帝国的对外扩张基本上停止了,他本人也许意识到这个帝国不能走的太远,过多的离开先辈们曾经付出心血,用心经营的那块土地,所以帝国的政策转而向内调整休养,也许这与哈德良的性格有关,他是个做事谨慎小心,不喜欢张扬的人,常常把大量的精力花费在自己的个中艺术爱好上,似乎不太适合做一个大国的统治者。他是一个喜欢在帝国到处游玩的人,在他长达20年的统治任期内,大部分时间不在首都,而是把时间打发在罗马各行省的巡游上,不过,他的巡游目的很简单很单纯,并非是炫耀自己的武功和骄傲,而是真正的对各处景致的玩赏和游玩,像一个旅行家。
   提及上面这一点很重要,它帮我们理解,为什么一个大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竟然喜欢男性?而且,是真正的爱慕和喜欢!
一首诗中这样写道:
               在你身上我看见了上帝
               我怀着敬畏之心相信
               并愿为之献身的上帝
   这是哈德良第一次见到安提诺乌斯的时候,心中忍不住燃烧起的热烈激情!他,一个罗马皇帝情不自禁喜欢和爱慕上了一个普通的翩翩美少年,一个年近半百,一个世事未通,然而这份感情竟然是真挚的和令人叹为观止的!
 
 
 

   在一份写在草稿上的古代罗马诗篇中描写了哈德良和安提诺乌斯之间的一个小故事:一个天气阴沉的早间,罗马皇帝哈德良率领应用的部下以及他心爱的男宠安提诺乌斯驰骋在罗马市郊一个大型的狩猎场上,他们正在围捕一头凶猛的母狮,时间已经过了很久,皇帝和大臣们大汗淋漓,但毫无收获,皇帝有些丧气,几乎想终止这场无趣的"战争",此时,皇帝的男宠安提诺乌斯为了让皇帝能够看带着些许的兴奋回转皇宫,便自告奋勇奋不顾身冲向那头凶猛的母狮,但在那头雄狮面前,他太瘦小无力了,很快被狮子扑到了身上,皇帝看在眼里,极为着急,不顾自己的金贵之躯奋然从狮子利爪下救出心爱的安提诺乌斯,士兵们被他俩的举动感动,士气大振,一举蜂拥而上,捕获了母狮。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哈德良和安提诺乌斯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种纵欲的统治者和无助的玩物之间的关系。
   历史上许多皇帝并不适合管理国家,而更擅长各种技艺和艺术,就像中国明代的宣德皇帝喜欢各种木工技艺,更适合做一名木工一样,罗马皇帝哈德良更适合做一名艺术家,他很重视诗歌和绘画艺术,是个享有盛誉的歌唱家和竖琴演奏家,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在感官享受上永不疲倦,是个很有艺术气质的罗马皇帝。在一本描写历代罗马皇帝的书中这样的描述哈德良的形象:和平时期哈德良通常到各处庄园去休养,把罗马交给大臣去管理,他在庄园里建造了好几处行宫,沉溺于宴会雕塑和绘画,像天下富人一样,挥金如土。这样一个在美好事物和感官享受上有着充分的鉴赏力的人,当他看到安提诺乌斯时是不会不动心和满心欢喜的,从流传到今天的安提诺乌斯雕像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少年令人惊叹的淳朴和美貌,他那丰满柔滑的嘴唇,弯弯卷起的长发,孩子气的脸蛋,热切的眼神,无论谁见到都会感到惊叹的,那样的表情也许表达了一种永恒的无法挽回的忧伤:青春易逝,生命不在......
   事实上,哈德良和安提诺乌斯之间的真挚情感确实也是短暂的。安提诺乌斯英年早逝,他的死是个谜,有说是淹死与埃及尼罗河中,也有说他长的太通灵性而被作为祭扫神灵的供品送上了供桌。后者一许是令人不解和惊讶的,但更有可能,因为哈德良太喜爱安提诺乌斯这个具有完美面庞的少年了,纯粹的精神性的爱有时是接近宗教信仰的,哈德良极有可能将安提诺乌斯作为可通上天灵性的"神通"不忍亵渎,而将他供奉与祭天的案桌上,递呈于上帝的面前,这在哈德良看来,并不是残忍的杀戮,而是一种接近于宗教崇拜的热烈举动。
   "He lost his Antinous while sailing along the Nile and wept for him like a woman. Concerning this, there are various reports: some assert that he sacrificed himself for Hadrian, others what both his beauty and Hadrian's excessive sensuality make obvious."-from the Historia Augusta
 
 

   不过,安提诺乌斯的离去毕竟是很令哈德良难受的,这是肉体的直接的痛感,哈德良给予安提诺乌斯的死以很高的荣誉,据说在他溺死的地点修建了一座城市,并以 "安提诺乌斯"命名,在整个罗马帝国的几个重要城市建立了他的塑像和半身像,甚至希望能在天上看到那颗独特的安提诺乌斯星。而且,在一年一度的宗教祭祖仪式上都要演戏剧,演绎安提诺乌斯的对道故事,剧中有象征安提诺乌斯死而复活的礼仪舞蹈和活动雕像。这一切,都寄托了这位深情的罗马皇帝真挚深切的感情。一位酷爱艺术的皇帝对一位美少年的爱升华成为一种宗教,真正是令人感叹的痴情啊!
  皇帝在结束生命时,嘴里不停的吟咏着这样的诗句:
     你的名字海阔天空无处不在
     我们的灵魂得以净化
     我在无穷无尽的黑暗中......
     升起了你这颗明亮的星星
 
 
 
 
 

Poplars at Saint-Rémy-Vincent van Gogh-From Monet to Picasso

 
 Poplars at Saint-Rémy, 1889
 Vincent van Gogh (Dutch, 1853-1890)
 oil on fabric
 Bequest of Leonard C. Hanna, Jr., 1958.32
 
A piece of permanent collection of The Cleveland Musuem of Art
 
From Monet to Picasso,Masterworks of CMA,Beijing World Art Musuem
 
Special Exihibitions in The China Millennium Monument
 
I have visited this exihibition in 31 July 2006.

 
Van Gogh painted this small but intensely powerful landscape at Sainte-Rémy in 1889.At the time, he was living at the asylum where he had voluntarily committed himself.After a period of working from memory, he resumed painting outdoors.
 
The painting depicts two yellowing poplars against a background of mountains.The trees tilting to the right seem to be walking up the hill with an instability that animates the entire composition,and the two high plants twist to produce an excited, dynamic effect. In this picture, each brushstroke is like a broad, thick mosaic tile fitted into place. Intense color is applied with heavy, charged brushstrokes to express his emotional reaction to the subject. Only the small house in the central of this canvas can prove the existance of human beings.
 
This painting expresses the full power of Van Gogh's mature style. Anxious about the recurrence of his illness, he made even bolder expressions of his feelings of nature.
 
 
Banckground:
 
Sainte-Rémy:a small town in southern France."Saint-Rémy de Provence"in french."圣雷米"in chinese.
poplars:"白杨"in chinese.
asylum:hospital for the care of mental ill.
 
这篇拼凑的太多了,有时感觉自己像在做汉译英的工作,有时感觉自己在写百科的条目。很多句子直接来自CMA。在这里说明了文章的引用,原创度不到20%,远没有In the waves高。可能因为自己远没有理解这副画的缘故?本文提供了原资料的链接,不象我在找资料时发现的某些家伙,引用不给出处,有误导炫耀自恋意淫之嫌。用英文并不是为了拽,是为了自己以后查询回顾方便。

2006年8月20日星期日

In the waves-Paul Gauguin-From Monet to Picasso

 
in the waves
 
A piece of permanent collection of The Cleveland Musuem of Art
 
From Monet to Picasso,Masterworks of CMA,Beijing World Art Musuem
 
Special Exihibitions in The China Millennium Monument
 
Gauguin painted this canvas in a small village in northwest France. He left Paris for this remote area along the Atlantic coast in hopes of finding a more primitive and natural life,Because he hated the modern European culture in the city.

The painting shows a nude woman with red hair, one hand raised to her mouth, throwing herself into the sea. This mysterious image has been interpreted as symbolic of the soul abandoning itself to nature. Intensifying the painting's emotional impact, the simplified lines and colors, especially the contrasting green and orange, seem invented rather than observed from life.

Gauguin maintained that the arts is a method of distorting,exaggrating and enhancing the nature to release and expose its internal meaning rather than a just simply reflection of the real world.He was a important member of the post-impressionism painter,which includes other famous artist such as Vincent van Gogh,Paul Cézanne etc.

Furthermore.through this oil painting,Gauguin was considered to be a pioneer artist of the symbolists.He opened a new era in visible art.

2006年8月19日星期六

《蛇》和花还有我失去的浪漫

 
 《蛇》
 
 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静静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啊, 不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
 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它想那茂密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影一般轻轻地
 从你那儿轻轻走过;
 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
 象一只绯红的花朵.
 
    这是冯至的最著名的一首诗。我在北师修现代诗歌欣赏时,那个长发的语言柔和的男老师用略带南方的口音吟诵了几遍,那个悦耳节奏和旋律我至今记得。它有着像古词一样的缠绵悱恻。诗里不著一个爱字,把抒情主人公对一位少女的痴痴的恋,比作一条蛇,写得那样美,那样深沉缠绵,那样巧妙委婉,那样色彩浓丽,那样韵味无穷。通篇运用比喻,而比喻又是那样奇特,妙到不可思议。最难能可贵的是,我们能够从如此含蓄如此平淡的语言下面看到那样热烈那样深沉的爱恋。这种含蓄之美秉承了中国古诗的优良传统,在写诗那一刻,冯至他不是一个人,他身上有李煜柳永的神灵附体。
   蛇在人们中的意象往往是冰冷阴险凶残的,它是圣经中的撒旦化身。冯至却颠覆式的借助蛇这个意象宣扬了自己纯洁高尚的爱情。
 
    写诗时的冯至只有22岁,他对爱情是那样的执着。而刚过23岁的我,早已失去那种浪漫。yu送我一簇她手工制作的纸花,而我那时的反映太现实。至今羞愧。纸花很美,下图为证:
 
花
   
   
    我喜欢这样的两个人的生活。
 
    在徐风中看绿肥红瘦,于杨阴里听水声鸟语
 
 
 
 
 
 
 
 

2006年8月18日星期五

blog服务再评论

live(www.live.com)已经更新的差不多了,但是速度太慢了,微软向来把网站做的很庞大臃肿,以前的hotmail就是以速度慢著称,现在的spaces和live mail(http://mail.live.com)还是如龟速。有那么多现金剩余多架点服务器不行嘛。live.com想整合spaces,mail,网上书签,个性化主页,rss阅读,甚至网络存储,但是它的缺点就是似乎平台要求高,不那么通用,也就不那么方便,谁会在一个自己可能换台电脑就访问不了的网站上收集编制自己的主页呢。最近由于我spaces主页上图片和好友数量增多导致访问速度奇慢,使我非常不满意live spaces。

google的个性化主页(www.google.com/ig)已经很好用了,也在不断整合自己的其他服务中,但是缺点就是没有和blogger(www.blogger.com)建立方便的连接,如果在gmail中可以编辑blog发布,而不需要在web页面中进行复杂的图片插入操作就更好了。picasa用来发布图片很方便,完全可以进一步发展成能够完全离线编辑blog客户端。blogger的blog技术是很先进的,用户也可以最大程度的通过代码改变页面外观,但是另一方面它的简单性就没有live spaces好,但是blogger更专业。picasa的web album(picasaweb.google.com)在功能上和blogger有重叠。与picasa联系紧密的hello(www.hello.com)在功能和定位上和gtalk也有重叠。不知道google怎么定位这些服务的。

baidu空间的最大优点和吸引力就是速度快,尤其是和live比较后更明显。但是它的相册似乎不太稳定,防盗链做的也有些过。而且使用opera9登录baidu空间经常有错误,导致不能正常发布文章。

opera的blog很美观(http://my.opera.com/archiless)速度也可以接受,而且它在google的pagerank相当高。

yahoo!的my yahoo做的不错,但是似乎我和yahoo中国无缘,我的yahoo中国的帐号老在登录上有问题。

--------------------------------------------------------------------------------

bloglines(www.bloglines.com)作为最流行的线上rss阅读器速度和功能十分优秀,就是界面没有简体化,需要一些时间适应。

gougou(www.gougou.com)的缺点是有时没有响应,界面略显粗糙。

抓虾zhuaxia(www.zhuaxia.com)做的很漂亮,速度也很好,就是没有导入opml的功能。

周博通这个rss阅读客户端最近已经升级到2.0听说要开源,随着线上rss的竞争情况有些不妙。不过如果发展出批量文章下载这样的功能,在线rss就不能完全替代。

windows出了一个live writer 但是不能加入图片,这样的话其实和notepad没有区别,文字的格式调整并不是什么大问题。而且我使用它连接live spaces有些问题。

--------------------------------------------------------------------------------


综上所述,最好的rss阅读解决方案还是在线rss,我使用抓虾,方便在于能一下子知道所有人的更新情况,不用每个人点一遍,这样我就有充分的理由抛弃msn messager和live了。

而最可以期待的blog服务就是google的blogger。

现实最好使用的还是百度空间。

网上收藏夹的最佳解决方案是google的个性化主页

顺便说下,最好的网络优盘是Gbaopan(http://archiless.gbaopan.com),因为它可以发布资源或者私有,而且拥有1G免费空间。而box(www.box.net)则可以看作是一个替补。

对比hotmail/livemail,yahoo mail,126,gmail最好的邮箱无疑是gmail,速度反垃圾少广告体现了很高的质量。而且它真正支持pop,可以使用outlook express邮件客户端。其他的邮箱都是声称自己支持。

--------------------------------------------------------------------------------

为什么我要这样比较,因为我只不过要发一片带插图链接的blog,但是使用outlook给live和blogger发都会丢失格式。所以我试图寻找一种最简单方便的发布方式,为将来省时间。但是最终还是没有找到最满意的方式。

奥西里斯神龛古埃及20060409首博大英博物馆展参观

完整格式的本文在我的百度空间http://hi.baidu.com/archiless/blog/item/245d5343de67a6119313c69e.html中,由于live spaces太龟速了,所以将只在这里发布同步文本。

本文的图片发布在我的picasa web album中,http://picasaweb.google.com/archiless/LimestoneShrineOfOsiris



奥西里斯神龛(Limestone Shrine of Osiris)





这两张照片是yu用k500c手机拍的,所以不太清晰,但是已经能够了解大致情况。这块神龛有高90厘米,正面雕刻为古希腊死亡判官 — 奥西里斯 。奥西里斯(Osiris)是埃及最重要的九大神明“九神”(Great Ennead) 之一。他生前是一个开明的国王,死后是地界主宰和死亡判官。他还是复活、降雨和植物之神。奥西里斯以一个留着胡须、手持连枷及象征至高无上权力的权杖、头戴王冠的木乃伊形象出现。他头戴象征上埃及的白色王冠,王冠周围插满了红色羽毛。他的皮肤为绿色。下图右侧坐立即为奥西里斯神,他在接受祭祀和贡献。这也是神龛背面所描绘的景象。



虽然他是冥界之神,但他并不是魔鬼或黑暗之神。相反,他象征着埃及人所相信的死后可以永世荣耀的希望。奥西里斯是农业之神、尼罗河 (Nile) 洪水的控制者和冥界的主宰,每年的干旱被视为他的死亡,而每年尼罗河的泛滥及谷类的生长则象征着他的重生。他被认为是为埃及带来文明的贤明的君王。



神话从他是一个好国王开始,他力图令行天下并教会人们耕作。奥西里斯是努特 (Nut) 和格伯 (Geb) 的孩子,伊希斯 (Isis)是他的妹妹(后来成了他的妻子),他还有一个生性嫉妒的兄弟赛思 (Seth),并最终为其所害。奥西里斯的兄弟赛思妒忌他的权力和声望,将他引诱到一口棺材中,然后用铅把棺材密封了起来。赛思使棺材漂流在尼罗河上。棺材漂到黎巴嫩(Lebanon),周围长起了一棵巨树,一个国王将这棵树砍了下来放进了自己的宫殿。奥西里斯的妻子伊希斯不休不眠,直至安葬了自己的丈夫。她追踪他的棺材,并将棺材运回了埃及。赛思非常生气,他把奥西里斯的尸体砍成碎片,撒遍整个埃及。但伊希斯找到了尸体碎片,将涂上腊的碎片放到一个庙宇里供人膜拜,还在阿努比斯 (Anubis)的帮助下将奥西里斯的尸体用亚麻布绷带绑起来进行保护,并向他吹气,使他死而复生。他复活后成了主宰冥界的神灵。



而他和伊希斯的儿子荷鲁斯(horus)则打败赛思 (Seth)继承了奥西里斯在人间的王位。这样,在古代埃及神话中,奥西里斯、伊希斯和荷鲁斯被某些学者比喻为基督教中的三位一体。而每一个法老把自己都认同成奥西里斯的儿子,活在世上的荷鲁斯。



奥西里斯的复活这则神话反映了埃及人最初的自然观和宗教观,它主要来自对农业神奥西里斯的崇拜。奥西里斯的死,象征着谷物收割以后,田野里的一片死寂,他的复活则象征着来年大地的欣欣向荣。后来,奥西里斯死而复活的神话被每一位登基的新法老所仿效,他们先做一次假想的寻尸和认尸表演,然后将先王的遗体做成木乃伊并为它举行复活仪式。按古埃及人的观念,人死只是灵魂暂时离开肉体,它最终还要降临,那时人就会复活。正是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埃及人才热衷于制作木乃伊。



《埃及亡灵书》

七 他出来,进入了白昼

这里,我曾游历坟墓,瞧见你

强壮的身体。

我曾通过地下的世界,注视过奥西里斯

播撒黑夜。

我来了,我曾注视过奥西里斯,我的父亲,

我是他的儿子。

我是那爱着他的父亲的儿子,

我也被爱。

我曾为自己开辟一条小径,

通过西方的天际,

象一个神。

我曾追随他的脚步,而由于他的神通,

赢得永远。

天与地间的大门,就敞开着,

我的路径欢畅。

欢呼,每一个神明,每一个灵魂,我的光

从黑暗中闪亮。

我走进去,象一只鹞鹰;

我走出来,象一只凤凰,

那黎明的星。

在那美丽的世界,贺鲁斯的灿烂的湖边,

白昼高升。





 

2006年8月12日星期六

A visit to the exhibition《From Monet to Picasso:Masterworks from 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早就计划这这次参观,但是一直没有做好准备。7月31号,早上有暴雨,原打算和我一起去的aki说不去了,以后再说,我不能再拖了,于是下午雨停后自己去了。
   坐公汽651到西直门,坐地铁到复兴门倒一号线坐到军博,出来西走不远就看到中华世纪坛了.czcabbage说我的游记像小学生,那也没办法了。yu说的东西太长,那也没办法了。
 
   世纪坛
   说实在的我不喜欢这个建筑,风格太幼稚,让人觉得不够庄严,毕竟它要作为跨越千年的纪念建筑。好在建筑利用率还不错,世纪坛主建筑内部作为环形展厅建设成了博物馆,也就是我今天的目的地世界艺术博物馆(Beijing,World Art Museum)。
  
    从门口走到博物馆前的中央水道标度着华夏人类发展的时间表,每年都记载着大事,尾端自然是“盛世“的描述。这个世纪坛的园林设计是西式的对称结构,用的是西式的大理石水泥材料,坛体却仿照天坛,不伦不类。我真是服了。不过这样也好,正好可以和它南面正对着的北京西客站媲美,北京西客站也是以“西式建筑,中式亭子顶“这种中西杂交的风格闻名的。
 

    展览

    这次展览是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因为要扩建,把它的馆藏转到世界各地作巡回展览。北京是它的First Stop,下站是东京和汉城。展览的中文名是《从莫奈到毕加索----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精品展》




 
    先直奔主题参观了《From Monet to Picasso》,在后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花的时间比较多,因为那里有梵高和高更的名作。而且还发现印象派(Impressionism)中画家Renoir的The Apple Seller 很有意思,以前没怎么听说过这幅画,这次一看,这简直是印象派人物画的教科书,光透过树枝的缝隙照到人的衣服上使衣服的色彩斑驳深浅不一,画中心的女性在田园背景的衬托下显得美丽脱俗。这种情景之美我虽然不曾见过,但是Renoir却完美地展现给我看,让我体会了那一瞬的甜腻。
     
    关于印象主义体会比较多,这次展览收获也很大,以后有时间专门说说,这次还是只记游。
   
   

    鲁恒作品展
    再下一层是世纪坛的自身展览。这个鲁恒是个全才艺术家,写字画画雕刻都有造诣。这次拍了他几张有意思的石雕。
  
 
 
        一直没有空研究他是怎么弄的,可能是找颜色质地相近的石头通过打磨雕刻上色作出来的,也算是栩栩如生了。

     新媒体展览
    在下一层是新媒体展览(THIRD BEIJING INTERNATIONAL NEW MEDIA ARTS EXHIBITION AND SYMPOSIUM),这里有很多很cool的东西。
    
    友谊井:法国蒙比利埃和四川成都在闹市区各设了一口井,井底有摄像机和显示屏,双方通过卫星信号实时交换图象声音信息。我在世纪坛的展台同时看到这两个城市的人在打招呼。在旁观者看来,这种超越空间民族语言的友谊确实有意思。
    
 
 
    Drift Bottle:作者说过去的人们以书信交流信息,过去的水手常年孤独的漂流在海上,当看到一个漂流瓶时是今人难以想象的兴奋。现在的信息交流方式太快太直接,他通过制作现代的漂流瓶试图带给今人古代的乐趣。他编制了程序架设了设备。参观者打开漂流瓶先听到水泡声,闻到清香,然后就会听到前人的留言。等聆听完后参观者就可以对着瓶子留下自己的话,在某个时刻就会有另一个参观者来聆听。(http://newmediabeijing.org.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62)
    
    图像的重构:作者在一边设置了一个成像设备,在墙上投影了一幅画,然后在另一边设置了一个投影仪,两台仪器之间通过人类可闻的声波进行数据传输,将那幅画复现在另一面墙上。最精彩的在于作者在房间中设置了一个麦克风,参观者可以任意说话,这样参观者就能应先图象的复现了。
 
    水碗:月·滴·音·油:作者在房屋中间设置了一个大型培养皿,里面培养着各种微生物,用灯从下面穿过玻璃容器和某个放大设备找到墙上,在墙上就会显现微生物生长的实时图象,有时你就像看云彩似的能够在一瞬间找到有意义的形状。(http://newmediabeijing.org.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77)
 
 
   
    

     这次绘画展展品的价值并不是顶级的,但是已经有了各个名家的代表作。而且也让我真实感受了一下近代欧洲绘画风格的变迁,看到了各个流派的不同倾向。